瑣事瑣言

Monday, October 09, 2006

有感

昨晚臨睡前,看到一則新聞,大意是母親數次敦促七歲女兒做功課不果,情緒激動揮舞水果刀,混亂之間誤傷女兒手指後,自己獨困房間,其丈夫報警求助.女兒送院,而母親被拘捕.

今天見報紙也有報導,並引述社工意見,如”教育子女要保持心平氣和”,”使用侮辱性貶低性字眼會傷害子女自尊”等等,一般的老生常談.

不知別人有何感想,或者也就一句”用不用得着啊”不痛不痒的話.於我是心有戚戚焉.以前朋友聚會,總有朋友語帶自責說起管教子女時有難於自控大聲訓斥甚或出手的情況,並用”看來很有耐性”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我,問我發不發脾氣.雖有負良好印象,我也直言相告.其實,只要讀過晴晴造的獅子一句,也就不言而喻了.

管教子女,本來就是一門學問,邊學邊用的學問.這一代為人父母者,社會書本都告訴你,小孩心靈稚弱,對之要態度親切,儘量滿足,諄諄善誘,不能打罵.然後,很快你會發現,小孩日益長大,或者依然心靈稚弱,但態度囂張.不教,父母之過也.於是,父母無所適從了.教與不教,罰與不罰之間,徘徊無計.聽的看的多了,你會了解到,大多數父母,尤其是母親們,在管教子女過程中,對自己情緒失控打罵子女(雖然打罵子女未必等同於失控)後那種耿耿於懷,揮之不去的歉疚,原來是一樣的.再有這樣一桩”倫常血案”(引報章字眼),恐怕更是戰戰兢兢,告誡自己不可沖動做出這種可令人崩潰--如事件主角母親的自困一室--的事來.

電話另一頭的朋友,沉默一番之後,說出了故事的教訓:將家裡所有的利器收藏好.

這不是笑話,而是恐懼.

4 Comments:

  • 打罵不是發洩,是教育,正如《學記》所言:「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冷靜地打,再理智地教,沒什麼好恐懼的。當然,前提是自己要懂得節制情緒。

    By Blogger 倉海君, at 11:46 PM  

  • 唉,倉海君,道理大抵是知的,只是目前有些不肯定,心意不夠堅定的緣故罷--以前也還滿有信心地跟人說,每個動作,比如說簡單如一聲喝罵,都是有備而發的.最近拿捏不準.

    說起又說,有些朋友還詫異我家備有這”夏楚”之物哩.至於恐懼,是因為很多父母,本身把體罰看得過份反面,激動起來,隨手”操”起一樣東西飛將過去,傷了小孩後,又自責不以.文中好友就試過某次用梳拍傷小孩的手,到如今,那小傷口是早已了無痕跡的,但偶爾提起,語氣裡的歉疚還是濃得化不開.

    此我所以在這裡把事情記錄下來的原由:這樣的”倫常血案”,可以很偶然很輕易地發生在每一角落裡.

    By Blogger Birgit, at 1:01 AM  

  • Birgit:

    我沒有子女,但你的難處也大概想像到。記得《孟子.離婁上》云:「古者易子而教之」,確是妙計!「易子而打」也未嘗不可吧?:)

    By Blogger 倉海君, at 9:37 PM  

  • 易子而打?嘻,這是異想天開了.自己的孩兒怎麽打怎麼罵還好,假人手?不反臉才怪.連孟子都說是古者,聽來真是一段古.

    By Blogger Birgit, at 12:16 A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