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事瑣言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新學期的編班制

晴晴就讀的小學今年試行由二年級開始,以上一學年的成績編班.一共有五班,依次為尖子班,精英班,普通班及學習支援班.但班號的編排是隨意的-或者說是故意調亂,也即是各年級的A班不一定是尖子班而E班也不一定是支援班.這樣的安排應是為了避免有一種標籤效應.

初時對這種做法,我的看法還是正面的,覺得若能如學校通告上的措詞”為了照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的需要”而將學生按成績分班,因材施教,則相對落後的一班孩子可得到較針對性的輔導和支援,不致令掌握不了的知識日積月累而逐漸拉開學生之間的距離.

但今天提起某前同班同學時,晴晴一句”她現在在最差的那一班”,讓我驚覺問題並不是想像般的簡單和理想,對這種做法的正確與否以及成效也心存疑問了.看來學校打亂班號的安排無疑是失效的.就算支援班人數較少以讓老師可”照顧到個別同學的學習需要”,聽起來似乎周到.但學習的原動力究竟是什麼?甫一開始,就被歸納入”最差”的那一批小孩,自我認知上是不是已經先入為主,被判定也判定了自己是弱的一員,需要特別輔導?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心態又會是怎樣的?會不會適得其反?再說,以一學年的應試成績作劃分的依據又是否科學?

越想越頭痛.其實,小學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麽?換句話,在小學階段,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能學到些什麼東西?古人謂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倒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成長把各個人生階段的教育側重點界定得很清楚.所謂童蒙,相等於現在糼高至整個小學階段,所謂養正,則是在這個記憶力強而領悟力遜的時期,通過反覆誦讀經典至潛移默化以培養正知正見,為下一階段乃至終身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相比起來,這年頭的小學生,被迫將中英數常識各個學科的知識使勁地往腦袋裡填,日日面對的是功課,練習,解題技巧,考試訓練.而一級又一級的應試教育更貫穿了整個小學,中學,大學教育.

明白學校這樣做的原由,也不懷疑學校想儘量教好每一個學生的良好願望.祇是,這樣的”教育”又有何益?

當然,每周一次的測驗,每學期兩次的評估,以及每次的期考,我也還得幫著迫著晴晴捧著書本溫習.

4 Comments:

  • 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学校采取类似做法。不过只取全级前60名,搞一个“尖子班”。窃以为这样的做法比较可取。
    总之,学校是强势一方,家长和孩子都是弱势的。不知香港怎样?内地的家长只有服从学校的份。

    By Anonymous Anonymous, at 11:21 AM  

  • 分類有標籤效應,不分呢...實在教的和學的都很辛苦,兩難啊...(也不是沒法,小班制比較有效,可惜政府不肯)

    By Anonymous Anonymous, at 12:17 PM  

  • helene:

    沒往這上頭想.不過相對學校老師,香港的家長們說不上是弱勢.但面對整個教育制度,身處其間,大家有的大約都是一種無力感.

    apsara:

    作為教者,你的感覺肯定更深更矛盾.因材施教無疑是對的.但讓我不安的是,這種分班方式越來越早,在大多數孩子的能力心智尚未激發出來的時候已經被分門別類,究竟會有什麽樣的效果?

    小班制是好的.但老實說,多少為之小班呢?十幾二十號人?出生率跌,人口負增長,當越來越多學校收生不足,當校長老師們面臨存亡問題出儘法寶催谷學生並挖空心思做大量的行政工作以爭奪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我看不到教育的真義在那.就算實行小班教育,二十和三十個學生一班的教與學的質的分別又會在哪.當然,我還假設”班”不可能無限地縮小至一對一.

    By Blogger Birgit, at 4:11 PM  

  • 莫說二十個和三十個有差,二十個和廿五個都有差的。
    最起碼平均攤分給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可以更多。
    在上課時,五個學生已懂而且開始不耐煩,十個仍在思考你剛剛說的,十個還一臉茫然,五個在聊天玩耍,當老師的應把關注力集中到哪一類?
    當年我教的學校把最差的(中文僅小四程度,算數小三程度,英文小一程度,絕對有操行及家庭問題的中一新生)學生,在上中、英、數時再分組,二十人一組上課,馬上"有起色",因為真的有餘力著手每一個學生的問題。若保持傳統的四十人一班...我就只能維持秩序算交差了。

    By Anonymous Anonymous, at 5:17 PM  

Post a Comment

<< Home